马来西亚教育
出国移民 主页 > 移民国家 > 马来西亚 > 教育 > 阅读人数: 时间:2023-09-06 11:01
马来西亚教育,到底是什么概念?网络上大大小小的中介推广马来西亚时,一定会提到马来西亚教育,一般只说了国际学校。今天不说国际学校,分享一下马来西亚本土教育的概况,粗略了解一下马来西亚人上学的概况。
过去几百年,马来西亚(之前的马来亚)这个地方因为资源丰富,被不少国家统治过,其中英国占领马来西亚时间较长,所以马来西亚的教育多多少少也受到英式教育的影响,至今天还保留着一些英校,后来马来西亚独立后学校被转交给马来西亚新政府。除此之外,当然少不了马来西亚华人早期成立的华文学校,经过一代又一代马来西亚华人的坚持,华人教育工作者和政府的斗争,至今也很完整地保留下来。
马来西亚教育制度沿袭了英国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小学6年,中学5年(包括初中3年和高中2年),大学先修班,然后是高等教育。并且法律规定:所有马来西亚国民必须接受6年小学和5年中学的强制性义务教育。
由于马来西亚有三大民族,分别是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所以马来西亚的主流教育也多样化,有政府学校、独立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之外,也有宗教学校和技术学校,以各种各样的语言为媒介语,但同样的是马来语和英语是必修的语言。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正规教打下启蒙基础。所有教育机构(以幼儿园为主)须遵循教育部教学大纲指南。该教学大纲宗旨是使学前儿童在基本沟通,与人交往及其他实际技能方面取得足够的成长,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小学教育
马来西亚政府早在1962和1966年就两次推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制,规定凡年满6岁的适龄儿童必须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9%。预计2000年小学生人数将从1995年的260万增长到290万,小学教室也将增加到9,140间。目前,由于学生多,教室供不应求,中小学基本上实行半日上课制。普通小学生的课程有:马来文、华文、泰米尔文、英文、数学、物理、回教或道德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生活技能、地理等科目。近年来,政府推行一种宏愿小学计划,在五六年级采用新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马来西亚小学校分为四种类型:国民小学、国民型华文小学、国民型泰米尔文小学和私立小学。
国民小学(简称国小)与国民型小学,除了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一样外,在课程课时安排上侧重面亦有所区别。国民小学教授马来文和英文,侧重马来文,授课时间大于英文;国民型华小(简称华小)和国民型泰米尔文小学(简称泰小)则需教授三种语文,马来文、英文、中文或马来文、英文、泰米尔文,这两种学校都侧重本身的母语教育,授课时间大于马来文,更大于英文。其他课目授课课时与国小大体相同。
此外,在一所国民小学里,如果有15名以上非马来族学生,即华人学生或印度族学生,学生家长可以向学校要求开设华文或泰米尔文课程,学校便可聘请华文或泰米尔文教师,在每周的星期六,开设华文或泰米尔文课,作为这些学生的选修课。
由此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他们不仅要学习多种课程,而且要学习和掌握两种或三种语文,特别是华小和泰小的学生,他们不仅要母语考试合格,国语(马来语)考试也必须与国小生一样,至少考获C等,而且试卷与国小生相同,这就十分不容易了。
近年来,随着中文在世界各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实用价值不断提高,加上中文的应用在马来西亚比较普及,特别在经贸商业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华文的学习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近年来,入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在逐年增多。他们认为在华小可以学习到三种语文,即中文、马来文和英文,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理和电脑课程,因为华小强化数理程度,也举办电脑课程。教育部鼓励各小学进行交流。教育部还考虑计划在全国小学中把华文纳入正课。
据统计,1991年有1.5万名非华族学生在华小上学,到1998年已增加到5万多名,其中马来族学生就占了4.5万名。到1999年,华小新生入学人数共有10.9万,其中非华裔学生有一万多人,占新生总数近10%。据当地华文报纸预计,到2000年,华小中的非华裔学生将会增加到8万人。
泰米尔文小学,主要分布在郊区的种植园区,以印度族学生为主,全国泰小学生约有一万多名。
以上三种源流小学,都采纳教育部颁布的统一课程纲要,但按不同的教学媒介语进行。
私立小学属贵族学校,主要是为外国人和马来西亚富裕家庭的子女开办。外国学生多来自外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官员的子女。私立小学除了依据政府小学的课程教学外,更强调英语和学生的道德教育。私立小学学生人数,1990年为1.2万多名,到1995年增加到2.5万多名,呈上升趋势。
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中的学校学生爆满,而在偏僻的乡村及内陆地区,一些学校则缺乏学生来源,尤其是华小问题较为严重。据统计,由于人口的流动,到1998年,马来西亚全国有342所华文小学和229所泰米尔文学校面临学生短缺的困境。
中学教育
马来西亚的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与其他国家不同,情况较为复杂。中学教育也同小学教育一样,分为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政府所属的公立中学包括:国民中学1313所、寄宿中学35所、职业中学69所、工艺中学9所、宗教中学41所和特别中学3所。
国民中学,简称国中。根据《1995年教育法令》,在所有国民中学里已全面采用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规定英文为必修课。国民中学也像国民小学一样,除了规定所学的马来语、英语和其他课程外,也可以应学生要求开设华语和泰米尔语课程。在国中里开设华语和泰米尔语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吉隆坡和雪兰莪州的一些设有华文课的国民中学,经常举办中学生华语讲演比赛。比赛分为高中组和初中组。只要是在校生不分种族都可以参赛。然后,每所学校选出两名优胜者,参加校际之间的比赛,决出最后的冠亚军。通过举办华语讲演比赛,旨在提高学生们掌握华语的表达能力,发掘讲演人才,推广华语的应用,同时促进各校华文学生的友谊并联络感情。在1998年第25届吉隆坡和雪兰莪州14所国民中学举办的华语讲演比赛中,获得初中组亚军的,竟然是一位印度族的女学生,她勇敢地走上台,以《谈华人不会华语所带来的影响》为题,用一口流利的华语讲演,说明非华族学生也能学习掌握好华语。这里所讲的华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学生们的讲演题目也丰富多彩,有《亚洲人在世界各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我谈尊师重道》和《中学生该如何掌握科技资讯》等。每位参赛者在台上都信心十足,侃侃而谈。
由于国民型小学以华文或泰米尔文为教学语言,在马来文上不如国民小学,所以教育部规定,国民中学在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时,对国小毕业生与非国小毕业生有不同的安排:国民小学的学生升入国民中学后,可以直接进入初中一年级,而由国民型小学或其他的小学升入国中的学生则需要先读一年的中学预备班,补习马来文以适应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的环境,然后才能正式进入初中一年级。现在教育部已逐步放宽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初一的条件,但各类小学毕业生的马来文考试都必须至少获C等,并且马来文具有书写及交谈的能力才可以直升初一。
实际上初中是三年。在初中三年级结业时,学生必须参加初中评估考试(PMR)。这是马来西亚的初中毕业考试,与中国的初中毕业考试性质相同。现在马来西亚已普及了中等教育,因此在这次考试之后,学生可以直接升入高中。高中的课程为两年,在结束两年高中课程后,学生们需要进行一次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SPM),即高中毕业考试,通过了这次考试,拿到文凭,才能成为马来西亚的高中毕业生。
高等教育
据统计,目前马来西亚全国约有学生472万,其中大学生为22万,占学生总数5%。预计到200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将达到25.1万多名,约占适龄青年的5.6%。而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长远目标是,要在2020年实现40%的19~24岁青年能获得高等教育。
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也同样分为公立大学、公立学院和私立大学、私立学院。公立大学和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费用,基本是由政府提供的,学费低廉。私立大学和私立学院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负担。专科学制2-3年,本科学制3年,硕士学制1-2年、博士学制2-6年。
公立大学及学院:目前马来西亚有10所政府公立大学和学院,其中包括:马来亚大学、理科大学、国民大学、博特拉大学、工艺大学、国际伊斯兰大学、北方大学、沙捞越大学、沙巴大学和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等。这10所大学的入学录取工作基本上实行的是上述的固打制,优先照顾土着民族,所以校园里大多为马来民族的学生。近年来,为发展高等教育,马来西亚电讯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和国家能源公司分别成立了10所私立大学,如电讯大学、国家石油大学和国家能源大学等。
马来西亚大学的学制一般是4~5年。除国际伊斯兰大学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外,其他大学均使用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国际伊斯兰大学和工艺大学的录取工作有自主录取权,其他大学则由教育部的大学中心单位统一处理。各大学的开学时间是在5月份。
除了10所大学外,还有几所公立学院。目前在全马共有5所工艺学院,如果拥有马来西亚教育文凭(高中毕业文凭)就可以进入工艺学院。它主要是培训工艺与商业领域的半专业熟练工人。
私立学院:随着马来西亚政府推行实施2020年先进国的目标,在教育方面逐步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使得私立学院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来马来西亚已有600余所私立学院,其中不少私立学院与外国大学合办双联课程,并实行学分转移,先在本地读两三年,最后一年再到国外读,节省很多费用,也能拿到外国大学文凭。这些私立学院为中学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升学门路。因为,在没有众多的私立学院之前,由于固打制的限制,许多中学,特别是私立中学的毕业生,包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能够升入本地政府大学或大专学院深造,只能到外国去读书,这要花很多费用,使一般家庭的子弟很难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而本地众多私立学院的建立,却提供了这种可能。
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法令,私立学院的设立,必须向教育部的学术鉴定局提出申请,由该局审定后,方可获得政府承认。私立学院办学比较灵活,课程多样化,除了以规定的马来语教学外,还可向教育部申请批准一些课程,如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与政府学院相比,私立学院的学费比较贵,每年大约1万~2万零吉马币。
1998年以来,私立学院又推出“3+0”的学业制度,并在马来西亚教育部批准下,已有10所本地的私立学院获准开办“3+0”的双联课程。何为“3+0”?就是全部三年的学习课程都在本地读,而不必到外国去读最后一年的课程,就可领取外国相关学院的毕业证书。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费用,以此来吸引学生。获准办“3+0”课程的10所学院是亚太资讯工艺学院、SAL学院、精英学院、万达镇学院、英迪学院、思特雅学院、林国荣创意学院、史丹福行政中心、汝来学院和Binary商业学校。目前马来西亚私立学院约有10万余名学生,包括来自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外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