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出国移民 主页 > 移民答疑 > 出国移民 > 阅读人数: 时间:2023-07-25 15:01
希腊共和国(The Hellenic Republic),简称希腊,首都雅典,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最南端。北邻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东北与土耳其接壤,西南濒爱奥尼亚海,东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狭小,矿产资源丰富。总面积13195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15021千米,全国分为13个行政省(大区)和325个行政市。截至2022年9月,总人口1043.2万人,98%以上为希腊人,其余为穆斯林及其他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希腊语,东正教为国教。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克里特岛曾出现米诺斯文化,公元前1600年至前105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出现迈锡尼文化。公元前800年,形成奴隶制城邦国家,前5世纪为鼎盛时期。公元前146年,并入罗马帝国。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帝国统治。1821年,爆发争取独立的战争。1832年,成立王国。1974年,通过全民公投改为共和制。此后由新民主党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简称泛希社运)轮流执政。希腊是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科学与数学原理以及西方戏剧的发源地,其文明对世界历史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希腊是经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基础较薄弱,工业制造业较落后,海运业与农业较发达。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欧盟,北约,经合组织成员国。希腊是东南欧地区重要国家,在巴尔干半岛具有较大影响力。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21亿欧元。
史前文明
公元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革命开始影响到当时的巴尔干半岛与希腊地区。来自于北欧的印欧民族,爱奥尼亚人、亚该亚人、多利安人等等,这些民族自称为希伦人,他们进入爱琴海一带,并且移居此地,向爱琴海沿岸的民族,学习与吸收他们的文化与知识,希伦人因此逐渐文明化,并且赶走原居于爱琴海沿岸的民族,成为希腊人的祖先。
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克里特岛曾出现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5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希腊人逐步向爱琴海(包括克里特岛)的诸岛扩张。[4]
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一些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讲希腊语的部落从北方进入希腊半岛,引起了塞萨利亚及其以南的许多希腊部落向不同方向的迁徙。迈锡尼文明消失后继之而来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希腊人居住的地区占统治地位的“荷马时代”。[4]
城邦时期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6世纪末,古代希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环境之中,没有受到外族的严重威胁。由于与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联系日益密切,希腊人从埃及和西亚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2]
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铁制工具已经普遍使用。尽管所有地区主要的经济部门都是农业,但在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如科林斯、埃吉纳、米利都、雅典、哈尔基斯、埃雷特里亚、希俄斯等地,商业和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制陶、武器制造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业也有长足进步,出现了三列桨战舰。[2]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人中,又开始形成国家。一二百年内,陆续出现了一批史家称为“城邦”的小国。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后期。
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埃吉纳、科林斯、雅典等地开始铸造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
古代希腊城邦
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人的广泛移民活动,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贸易,破产者到海外谋生,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陆续在海外占据一些殖民点。随着希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殖民范围扩大,在东起黑海东岸,西至今法国的马赛,包括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的一部分,南达尼罗河口和利比亚,北抵今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广大地域内,几十个希腊城邦(远非所有城邦都参加了移民)先后建立了总数逾百的移民区。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叙拉古,斯巴达人建立的塔连同,迈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奥尔比亚等。大多数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耕地不足。这个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是绝大多数移民区都成了独立的城邦。它们与母邦的关系,主要限于奉祀共同的神。在广大地域内众多移民区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见。同时不少地区出现了移民奴役、剥削原有居民的现象。
希腊人在向外扩张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内部各地区间的交往。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许多“近邻同盟”的建立,奥林匹亚、德尔斐等逐渐具有全希腊意义的宗教中心和竞技中心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希腊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城邦之间也发生过不同性质的战争,包括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那样的希腊人奴役希腊人的战争。[2]
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其首个目标为依阿尼亚地区的各个希腊城邦,依阿尼亚地区的经济甚为发达,其政治亦为较先进的民主制。波斯国王便向依阿尼亚地区各希腊城邦提出要其改民主制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战。依阿尼亚诸城邦无法接受,于是便以米利都为首,进行抵抗波斯的运动。米利都因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达求援,但斯巴达却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维厄两城邦出兵援救。两城邦虽然派出大批士兵及军舰援救,但在坚持数年后,仍然不敌波斯大军。
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依阿尼亚区。在这一时期中,依阿尼亚的许多优秀人物逃到希腊的其他地方,将直迄当时局限在依阿尼亚的文明转播到希腊世界的其他地方。[2]
公元前492和480年,波斯帝国对希腊世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入侵,均遭到挫败,史称希波战争,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它的高峰。[5]
古典时代
雅典的民主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正式完成,商业,工艺,哲学,科学和艺术空前发展。著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索福克勒斯均为这一时期的人物。
公元前431~前404年,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再次爆发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民主制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斯巴达人支持的寡头政府。但斯巴达人的霸权没能持续太久,希腊数百个城邦卷入了规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
公元前33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夷平底比斯,除斯巴达外的希腊众城邦降伏,古典时代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开始远征,实质是以马其顿人为主的马其顿、希腊军队对亚洲和北非广大地区的侵略。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历史进入“希腊化时代”。经过数十年的战乱,在欧亚非三洲的广大地域内出现了以托勒密王国、塞琉西王国、马其顿王国为主的一批“希腊化国家”。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城邦多数程度不同地成了国王或僭主统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权利的地方自治单位。在希腊大陆,只有埃托利亚同盟和阿哈伊亚同盟以及斯巴达比较长期地保持了政治独立。
公元前299年,罗马势力开始侵入巴尔干半岛。随着希腊化诸王国陆续灭亡,罗马人逐渐成为希腊人命运的主宰。
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了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腊的历史随之告终。[6]
古罗马帝国
希腊军事力量的下降使得罗马人在征服了这片土地,尽管成为罗马的领土,不过却拥有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时光,很多希腊人认为罗马人结束希腊化时代的动乱,罗马人的统治则带来和平,而希腊文化反过来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
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从此希腊归东罗马帝国管辖。
拜占庭时期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由学者August Heisenberg总结为“皈依基督教的希腊人的罗马国”的历史。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及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而原本由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埃及、巴勒斯坦及叙利亚等地又在七世纪被阿拉伯入侵及占领,希腊于是成为了帝国的主要部分,希腊人也成为帝国的主要公民,并最终将这两种身份等同起来。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建筑成为帝国的首都(从此称为君士坦丁堡),将其置于帝国中心,并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灯塔狼烟指引着希腊人的民族归属感,直到近代。
希腊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
1204年,发生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拜占庭晚期的开始。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国被拉丁十字军征服并由拉丁帝国所取代57年。此外,拉丁占领时期极大地影响帝国的内部发展,因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腊帝国被分割至前希腊拜占庭科穆宁王朝的成员(Epirus)手中以及巴列奥略王朝(君士坦丁堡沦陷时的最后一任王朝)手中。希腊拜占庭帝国内部的衰弱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逐渐导致帝国的衰亡。
1453年,拜占庭帝国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希腊的拜占庭时期宣告结束。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2]
奥斯曼帝国
1460年,希腊遭到兴起于亚洲西部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采用阿尔巴尼亚族省督来统治希腊,用希腊官僚统治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
1821年3月25日,希腊爆发反侵略军的独立战争,同时宣布独立。英国诗人拜伦投身于希腊独立运动。一直持续到1829年。[2]
希腊第一共和国
奥斯曼帝国在镇压了阿里的反叛之后,回头进攻希腊,英法俄三国联军击溃土埃联军。希腊独立之后,出现了地方派系斗争的局面。[1]
1828年,由爱奥尼斯·卡波季斯第亚斯带领希腊迈向独立,同时当选为第一共和国的首任总统。然而他却在1831年遭到暗杀身亡。此后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列强决定介入并计划成立一个王国。[2]
希腊王国
1832年,在伦敦会议中,英、法、俄三国指派统治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年仅十七岁的奥托王子为希腊的第一位君主。由于当时奥托尚未成年,于是就由一个摄政团辅政。1835年,奥托王子亲政。[2]
1862年,奥托一世被罢黜后,由来自丹麦的威廉亲王即位,是为乔治一世。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这段期间,希腊的版图大为扩张(在他加冕后不久,英国便把爱奥尼亚岛割给希腊);同时,在经济方面也有大幅成长。
1913年,就在希腊即将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获胜之际,乔治一世在塞萨洛尼基遇刺身亡。乔治一世死后,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继位。他在德国受过教育,并且还娶了德皇的女儿索菲亚。因此也算是德国人,而拒绝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参与三国协约的建议。使希腊一开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然而,此举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对,双方意见相左。各自在雅典与塞萨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2]
1917年,希腊还是加入了三国协约阵营;而康斯坦丁一世则被迫让位给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战后,希腊获得小亚细亚的一些土地作为补偿。[2]
1920年,亚历山大国王被猴子咬伤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重新继承王位。但稍后发生的第二次希土战争中希腊军队惨败,致使他又被罢黜下台。不久于西西里岛的流放地逝世。其后,乔治二世继位。[2]
1924年,乔治二世因希腊第二共和国的成立而离位。
1935年,Georgios Kondylis将军发动政变,将共和政府推翻;并举办公民投票恢复君主制,乔治二世复辟。
1941年,德军入侵希腊后他与全体王室成员流亡到埃及。
1946年,乔治二世回国复位,直到1947年去世,其继承人为保罗一世,在位至1964年。[2]
1967年12月,其子康斯坦丁二世为上校团驱逐,并由上校团所指派的摄政王取而代之。同年4月,建立了军人独裁政权。
1973年,在军政府所主导的公投下,王室被废除,确立共和制。同年6月,乔治·帕帕多普洛斯出任总统。[2]
希腊第三共和国
1974年7月,希腊军政府垮台,康斯坦丁二世返国,但是他并未恢复王位。[2]同年11月举行议会选举,新民主党获胜并执政;同年12月举行公民投票,有69%的民众赞成终止君主制度,确立国家政体为共和制,希腊王国至此宣告灭亡,走入历史。此后由新民主党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简称泛希社运)轮流执政。
区域位置
希腊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最南端,国土面积131957平方千米。希腊北同保加利亚、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相邻,东北与土耳其的欧洲部分接壤,西南濒爱奥尼亚海,东临爱琴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线长约15021千米。
地形地貌
希腊境内多山,四分之三均为山地,沿海有低地平原。国土三面临海,河流短小而急促,海岸多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最大半岛是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大岛屿为克里特岛。希腊最高峰是奥林匹斯山,海拔2917米。希腊最低点海平面为0米。品都斯山脉纵贯希腊西部,中部为色萨利盆地。[15]
希腊地形图
气候
希腊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季阴冷潮湿,气温0~13℃,夏季较长,干燥炎热,气温23~41℃。希腊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约400~700毫米,西部地区年降水量约900~1200毫米。[15]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希腊主要矿产有铝矾土(储藏量约10亿吨)、褐煤(储藏量58亿吨)、镍、铬、镁、石棉、铜、铀、金、石油、大理石等。褐煤主要产自西马其顿Ptolemais-Amynteo和伯罗奔尼撒Megalopolis的七个煤矿,其中西马其顿矿区产量占75%,希腊褐煤产量位居欧盟第一,世界第六。希腊铝土矿储量较大,但属于中低品位的水软铝石和水硬铝石。[16]
油气资源
希腊国产原油主要来自北爱琴海萨索斯岛的普利诺斯(Prinos)油田,该油田于1981年开始投产,已累计实际生产逾1.1亿桶,2019年平均日产量约3300桶,平均生产成本约21.5美元每桶。Energean油气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希腊生产石油的公司。希腊还有两处开发油田,其中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海域的卡塔科隆(Katakolo)油田2P储量约1000万桶,位于普利诺斯油田西北的艾普西隆(Epsilon)油田2P储量约1500万桶。此外,目前希腊还有13处石油勘探区块,其中9处为海上区块,主要位于爱奥尼亚海和西克里特海域。[16]
太阳能风能资源
希腊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风能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展迅速,2017年希腊风力发电首次超过水力发电量,2019年风力发电量为6.6太瓦时,风力电站装机容量为3283兆瓦,占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的52.5%。希腊太阳能产业自2006年有明确法律框架鼓励太阳能发电后开始较快发展,但受欧盟电价补贴大幅降低和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希腊太阳能发展在2014-2018年经历了一段降温期。2019年希腊太阳能装机容量2288兆瓦(不包括屋顶分布式光伏),占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的36.6%。
大区 | 州 |
---|---|
阿提卡大区(Αττική) | 东阿提卡州(Ανατολικής Αττικής) |
西阿提卡州(Δυτικής Αττικής) | |
中马其顿大区(Κεντρική Μακεδονία) | 哈尔基季基州(Χαλκιδική) |
马夏州(Ημαθία) | |
基尔基斯州(Κιλκίς) | |
派拉州(Πέλλα) | |
皮埃里亚州(Πιερία) | |
塞雷斯州(Σέρρες) | |
塞萨洛尼基州(Θεσσαλονίκη) | |
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Ανατολική Μακεδονία και Θράκη) | 兹拉马州(Δράμα) |
埃夫罗斯州(Έβρος) | |
卡瓦拉州(Καβάλα) | |
罗多彼州(Ροδόπη) | |
克桑西州(Ξάνθη) | |
伊庇鲁斯大区(Ήπειρος) | 阿尔塔州(Άρτα) |
约阿尼纳州(Ιωάννινα) | |
普雷韦札州(Πρέβεζα) | |
塞斯普罗蒂亚州(Θεσπρωτία) | |
西马其顿大区(Δυτική Μακεδονία) | 弗洛里纳州(Φλώρινα) |
格雷韦纳州(Γρεβενά) | |
卡斯托里亚州(Καστοριά) | |
科扎尼州(Κοζάνη) | |
色萨利大区(Θεσσαλία) | 卡尔季察州(Καρδίτσα) |
拉里萨州(Λάρισα) | |
马格尼西亚州(Μαγνησία) | |
特里卡拉州(Τρίκαλα) | |
中希腊大区(Κεντρική Ελλάδα) | 维奥蒂亚州(Βοιωτία) |
埃夫里塔尼亚州(Ευρυτανία) | |
埃维亚州(Εύβοια) | |
福基斯州(Φωκίδα) | |
弗西奥蒂斯州(Φθιώτιδα) | |
西希腊大区(Δυτική Ελλάδα) | 阿哈伊亚州(Αχαΐα) |
埃托利亚-阿卡纳尼亚州(Αιτωλοακαρνανία) | |
伊利亚州(Ηλεία) | |
伯罗奔尼撒大区(Πελοπόννησος) | 阿卡迪亚州(Αρκαδία) |
阿尔戈利斯州(Αργολίδα) | |
科林斯州(Κορινθία) | |
拉科尼亚州(Λακωνία) | |
麦西尼亚州(Μεσσηνία) | |
爱奥尼亚群岛大区(Ιόνια νησιά) | 克基拉州(Κέρκυρα) |
凯法利尼亚-伊萨基州(Κεφαλονιά και Ιθάκη) | |
莱夫卡斯州(Λευκάδα) | |
扎金索斯州(Ζάκυνθος) | |
北爱琴大区(Βόρειο Αιγαίο) | 希俄斯州(Χίος) |
莱斯沃斯州(Λέσβος) | |
萨摩斯州(萨莫斯,Σάμος - Ικαρία) | |
南爱琴大区(Nan Aiqin) | 基克拉泽斯州(Κυκλάδες) |
十二群岛州(佐泽卡尼索斯,Δωδεκάνησα) | |
克里特大区(Κρήτη) | 干尼亚州(Χανιά) |
伊拉克利翁州(Ηράκλειο) | |
拉西锡州(Λασίθι) | |
雷西姆农州(Ρέθυμνο) |